澳门威尼斯人娱乐场-Venetian Macao Casino(访问: hash.cyou 领取999USDT)我们通常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之间争夺殖民地、争夺全球霸权的一场战争,认为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也就是威廉二世统治时期。威廉二世统治之下的德国,是一个新兴的世界强国,它的强大不仅仅是经济、军事,而是它的综合国力。但它强大了,就发现这个世界对于德意志这个“后来者”是不公平的。主要的殖民地被英法所掌控,德国的经济、综合实力甚至已经超过了英国、法国,那我为什么不能获得和你相当的,甚至超过你殖民帝国的一片海外殖民领地呢?
德国的纳粹主义、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以及日本以天皇为核心的军国主义,实际是有差异的,我们笼统地称之为法西斯主义。这三个法西斯主要成员国,它们处在一种自认为弱势的地位。比如日本的军国主义分子说,英国可以统治印度,还有广阔的殖民地,那么日本为什么没有这个权力统治中国、统治亚洲大陆呢?之前占领朝鲜半岛,甚至更早在甲午战争侵占了我们中国的台湾、澎湖列岛,他认为对中国发动的这些战争不应该遭到西方列强的诟病,更不应该遭到阻挠,因为你们干的那些事情跟我是一样的。当然我们知道这是强盗逻辑。当日本发动战争以后,就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围绕着在华利益产生了冲突。
张士伟:需要有殖民地才能撑起大国的门面,所以一战后我们可以看到,世界殖民体系不仅没有崩溃,反而强化了,这些殖民地从一些国家手中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手中。就像中国山东转让给日本,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屈辱的一件事情,所以引发了中国非常猛烈的、民族主义的反应。这是西方始料未及的。英国、法国在一战以后加强了它们的殖民帝国,无论是人口还是领土都扩大了;日本在太平洋地区也扩大了,主要是获得了德国在太平洋地区的一些属地,殖民体系得到了巩固。对德国来说,不仅是赔款,殖民地对于它们也是一个严重的羞辱。
在当时魏玛德国的民主体制之下,民主领导人是不可能说“我们要去拓展生存空间”“我们要消灭犹太人”这种话的。但是希特勒可以讲,这些疯言疯语正迎合了他们当时的心理以及过去的梦想。当时在魏玛德国的时候,民间流行的歌曲是“我们怀念我们的大胡子皇帝”,当年威廉统治的德意志第二帝国辉煌无比,是德国的荣光。因为希特勒可以带领当时的德国人民实现过去他们头脑中“大德意志”的荣光,这对每个人都是有吸引力的。我想这也是希特勒能够上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墨索里尼也一样。
殖民地人民发现,美国、英国在进行二战的时候提出的口号是非常冠冕堂皇的,像罗斯福提出的“四大自由”这个口号,在英国、法国、美国可以“四大自由”,那么殖民地当然也可以“四大自由”,这个放在地球任何地方都是可以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殖民地人民觉醒了,离他们真正的独立也就不远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二战后期、二战结束的初期,亚洲、非洲很多地方都发生了轰轰烈烈的革命。像东南亚地区,印度20世纪40年代末就独立了。非洲可能稍微晚一点,到了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出现了高潮,但这都是受到二战的影响。
美国和英国对于战后世界安排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英国的看法可能还是延续过去的思路。因为英国成功得比较早,在西方现在有人说英格兰是“上帝的长子”,它什么都走在前面:工业走在前面、殖民走在前面、它是日不落帝国等等。成功得比较早有个坏处,就是惯性比较大,不愿意改变就容易落后。英国到20世纪就经常落后,其实非常明显。到了二战的时候,丘吉尔当政。丘吉尔是一个老牌帝国主义分子,毋庸置疑,他当首相就是要打赢二战,维护他的帝国利益。但在美国看来,这个帝国是绝对不能保留的。
比如说在经济方面,如果英国继续保留它的殖民帝国,美国是绝对不会同意的,在二战以前英国就是这样做的,比如说在1929年到1930年经济大萧条以后,英国为了自保,为了挽救本国的经济,把所有的殖民地和自治领都组织起来了,搞了一个“帝国特惠制”,内部进行自由贸易,对外部的国家征收高额关税,澳大利亚对英国征收进口税,可以给英国5%,对其他国家就要保留10%的差额,对美国15%以上。美国非常生气,美国当时的生产力是非常强大的,它经济总量已远远超越其他国家。
当年美国的生产能力跟现在中国的生产能力是很像的,它的生产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就像现在我们说中国是“基建狂魔”,现在在曼哈顿看到的摩天大楼大部分都是那个时候建的,帝国大厦就是在1930年经济危机最深重的时候建起来了,一个星期砖头往上垒4层半。当时就像有摩天大楼建筑大赛似的,那个时候美国所主张的战后世界就是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愿景,实现自由贸易。在政治上是建设一个没有殖民地的、尊重各国民族自觉的世界,这当然是比较理想的,其实后来它自己也没有做到。
现在处境变化很大,我们就讲经济秩序,在二战后初期,美国构建的是布雷顿森林的秩序,它的两个特征:一个是汇率稳定,另一个就是自由贸易。汇率稳定没有什么意义,就是为了做生意,如果人民币跟美元汇率始终是7的话,大家不需要考虑未来会发生的变化。但是随着美国在战后外交、战争以及它与国外的这种互动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其实它的地位是在走向衰落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就在1970年代崩溃了。为什么会崩溃?经济学家特里芬提出了“特里芬悖论”,如果说美元作为一个世界货币的话,它就要不停地向世界市场输出美元,只有各国人手里有美元,才能够维持一个国际货币的价值和信用。但是如果美国的美元是持续范围输出的,那么它作为一个货币来说可能会产生信用贬值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最后基本上这个矛盾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就无以为继,一方面是国际贸易,另一方面是美国在国外发动了战争,也消耗了大量的美元,比如越南战争、朝鲜战争、在欧洲的防务,都花了很多的钱,大量美元是这样送出去了,很难维持这种地位。
到尼克松的时候,尼克松就承认这个世界出现了五大中心,大家都有能力在国际社会上发出自己的声音。那么在它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危机后,它的生产也发生了变化。在二战的时候,美国的生产能力无与伦比,它可以供应全世界。但是到了七八十年代以后,产业出现了转移。由于搞金融或者军火这些东西可能更多、更快赚钱,所以就出现了一个生产的空心化运动,之后的美国变成了另外一种样态。很多普通的美国人在就业方面出现了问题,因为不可能所有的美国人都去那种高精尖的行业就业,也不是所有的美国人都能读大学,所以他们就出现了“失落”和各种各样的问题。
布雷顿森林体系,通常认为它有三驾马车: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有一个世贸组织,过去叫关贸总协定。这三驾马车在1973年之后,一直到现在都还健在,美元跟黄金是脱钩了,但是美元的霸权地位在今天是有目共睹的。那么为什么会脱钩?据我所了解的知识,像西欧、像日本这样的国家,它经济复兴了,手上的美元多了,外汇储备就跟我们现在中国一样。在1970年代,这些美国的盟友拥有大量的外汇美元储备,根据原来建立的挂钩关系,你要无条件的兑现。结果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美国的黄金储备大量外流,这个时候就发现苗头不太对了。比如说我看了一些资料,在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就向联邦德国政府施加压力,不允许它用手上的美元来兑换黄金。
他们在几年之后,从1971年开始关闭,1973年确定一个基本的框架,到1976年达成牙买加协定,所以现在又被称为“牙买加体系”。就是各国盲目信任美元,虽然都知道你没什么黄金,但是我们装作不知道,还是用美元继续维持,我们各个国家的货币会自己有浮动,在过去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的浮动很少,可以忽略不计,现在各国汇率可以自由浮动。但是自由浮动有个前提,就是各国也限制一下自己的行为,不要胡乱浮动,不要任意浮动,不要像1929年到1933年大危机期间那样浮动,所以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张士伟:特朗普现在为什么可以对全世界征税?他其实没有任何资格和理由,因为没有哪个国家比美国更依赖于世界贸易。到美国去看看的话,美国几乎什么都不能生产,生产一件T恤,中国要5美元,美国可能要50美元。特朗普的帽子很受欢迎,在华盛顿街头一顶就15美元,完全是掠夺,但是在中国市场,这个东西可能很便宜。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们在国内的生产能力是非常弱的,衣服、食物几乎都不能生产。我们依赖世界贸易是因为我们生产的很多,国内人民的需求是可以得到保障的;美国对于世界贸易的依赖是,它不能够生产,只能依赖于国外进口。
张士伟:过去我们都觉得,中国在二战期间非常疲弱,要抗击侵略者就已经非常疲弱了,哪还有空去建设战后秩序,哪有这个精力、实力和话语权呢?如果我们长期看西方的作品的话,会得出这样的感受。但是我们如果走进自己的档案馆,比如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了民国的文献,台湾地区也有几家档案馆保存着很多有价值的档案。包括美国的国家档案馆,还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这种国际组织档案馆,当年的大量资料都公开了。如果我们去这些地方走访查看的话,发现当时中国人对于秩序重建的参与其实是非常深入,非常积极,而且是非常主动的,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是非常强烈的。
第二是,当时中国践行了作为不发达国家领袖的角色。当时能够说话的主要是英国、法国、苏联,主要是欧洲国家,都是发达国家。真正作为不发达国家提出方案的就是中国。拉美国家,包括当时的一些殖民地,他们能说话,但是没人听。中国作为四大国之一,当时的中国代表团团长是在布雷顿森林会议开幕式大会上,代表43个国家对美国东道主表示感谢的,他是有这样一个身份的。而且在布雷顿森林会议期间,正好有一天是7月7号,当时布雷顿森林会议专门抽出了一个晚上,给中国“七七”抗战办了一个纪念会。当时美国陆军部拍了7部影片,《中国战役》是其中一部,就是为了告诉美国人民,他们为什么要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
张士伟:关于中国大国地位的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关于中国大国地位的确定,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过程。1942年1月1日发布的《联合国家宣言》,中国与美、英、苏三国并列了,但这只是名义上的东西。在战后初期,通过一系列国际协定来确定中国的大国地位,其实是法理上的确定,并不代表中国就真的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了。比如英国和苏联,包括美国内部也有不同的看法,说中国是一个大国,这是否合适,但是罗斯福说中国未来肯定会是一个大国,与其让它未来改变,不如现在就承认它。这是有前瞻性的。但是对中国来说,并不是说法律上确定了,你就真的是大国了,如果不能名副其实,这个地位还是可以被剥夺的。
第二个问题,是不是美国“恩赐”或“授予”了中国大国地位?当然不是,因为中国在二战当中付出了惨烈的人员牺牲。当1941年12月7日美国珍珠港被袭击的时候,《》环顾全球,现在在打日本人的只有中国人,欧洲没有在帮助美国。从当时来说,德国人打的是欧洲,还没打到美国去。但是日本的炸弹已经落到美国人头上了,当时直接帮助美国的只有中国,所以美国是有感慨的。而且罗斯福政府当时制定的二战的总体战略是“先欧后亚”,要先打败德国,再打败日本,先打败德国谈何容易,并且日本相对德国来说一点都不弱。因为一战以后,日本没有遭到任何削弱,不像德国的军队基本解散了,坦克飞机都被摧毁了,殖民地都没有了,还面临巨额赔款。日本完全相反,获得了赔款,占据了更多的地盘,建设了更大的舰队,现代化武器生产远远超越德国。在一战以后,日本的军事实力一点都不比德国弱,但盟国还是建立了“先欧后亚”的战略,这是很大的问题,日本是个变量,如果没有将日本控制在一定区域,它冲出了太平洋,打到了澳大利亚或者印度,“先欧后亚”的战略是不可能实现的。之所以能够实施,只能依靠中国,以血肉之躯挡住日本这样一个现代化军队的前进。中国战场最多的时候牵制到90%以上的日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有一半以上的日本军队是在中国大陆的。从这一点来说,美国、英国、苏联这些国家都应该感恩中国。因为,如果日本和德国会合,那么他们面对的敌人就不仅仅是德国,这将非常惨烈。所以,《联合国家宣言》承认中国是一个大国,这是承认了中国在抗击法西斯中的地位,这是名副其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