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娱乐场-Venetian Macao Casino(访问: hash.cyou 领取999USDT)经由艺术实践者、研究者、教育者与媒体组成的专家评审团进行两轮评选后,入选者将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以及广州当地的自然与文化环境中,与活跃于艺术创作与策展、纪录片、建筑学、人类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及其交叉地带的创作者、策展人以及专家学者一同,展开为期六天的在地共学交流,时间为2025年10月13日至10月18日,包含一系列跨学科讨论、工作坊与实地考察,入选者的作品提案将在共学期间进行评议与讨论。《艺术新闻》将对2025年度“永续之籽”教育计划进行特别报道,入选学员将有机会获得进一步的创作支持,以及参与其后的主题展览与艺术驻留等系列项目。
参与“共栖之岛”的六位“共学导师”来自视觉艺术、策展与美术馆管理、纪录片、人类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他们活跃于中国南方与东南亚地区,在各自于中国广东和云南、新加坡、泰国等地展开实践及研究的同时,兼具地方实践与国际视野,以在地经验、专业研究和跨学科协作,探索人类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普遍性课题。这六位导师包括:新加坡艺术家赵仁辉,他以摄影为主要媒介,探讨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仁义与道德等课题,他也是2024年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新加坡馆代表;曼谷建筑师拉查蓬·乔楚伊(Rachaporn Choochuey),她作为创始人之一的all(zone) 工作室以热带都市活力为灵感,亦探索当代乡土设计,工作室受邀参与2025年第19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陈晓阳,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视觉人类学、华南研究和社会参与式艺术实践等,负责统筹泛东南亚三年展系列,并策划了“榴莲·榴莲:作为方法论的区域艺术研究”“我们的目光:艺术、人类学与亚洲映像”等展览;纪录片导演及制片人彭颖斌,他的纪实类影像植根广州,记录和解读华南地区的自然与文化,他主导的纪录片《湿地的力量》关注珠江与太平洋呼吸咽喉位置的湿地生态现状;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袁长庚,其最新研究课题聚焦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跨物种照护实践,以及人与非人生命之间的伦理关系重构;遗传学,神经、生理和药理学专家、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郭金虎,其研究课题专注于生物钟调控的分子机制以及航天、航海等特殊环境下生物节律的变化规律与机制。六位“共学导师”将与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第二届“永续之籽”教育计划的入选者一同,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所在的小谷围岛上营建共学与共栖的岛上学园。
“共栖之岛”入选者将通过来自艺术创作、策展实践、教育研究与媒体等领域组成的专家评审团进行初审及终审两轮评选后选出。审团成员包括:来自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的研究者陆思培,策展人及研究者魏颖与何伊宁,以生物媒介为创作基础的艺术家龙盼,在云南展开长期田野调查与艺术实践的艺术家程新皓五位初审评委;以及“水系计划”发起人、跨学科研究者和艺术家曹明浩与陈建军,社会参与式艺术研究者、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教授王美钦,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陈晓阳,以及《艺术新闻》主编叶滢五位终审评委。
2025年,第二届“永续之籽”教育计划将来到华南地区,与广州美术学院共同发起 “共栖之岛”交流共学与创作支持项目,结合生态认知、地方经验与艺术实践之间的动态关系,强调艺术参与当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方法与表达。“共栖之岛”项目将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所在的小谷围岛上发生,作为“广州绿肺”之一的小谷围岛,岛内水网密布,河涌众多,岛上的湾咀头湿地公园、贝岗湿地公园与赤坎湿地公园保留着三十余种湿生和水生植物,也是野生鸟类和水生动物的栖息之所。拥有千年历史的小谷围岛也保存着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这里曾是皇家狩猎场,清代称之为十三乡,墟市贸易兴旺,岛上保留的北亭村、南亭村、贝岗村、穗石村等四个行政村至今仍存在着许多古老的祠堂和传统建筑,也建起了南汉二陵博物馆、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广东中医药博物馆等机构,留存并活化着地方经验与历史记忆。“共栖之岛”项目为期六天的共学体验将深入这座拥有着多维面向的南方小岛,置身于小谷围独特的自然环境、文化社群与教育设施的深度联结,也将激发来自不同地域参与者的感知和思考,构建彼此共鸣、交流与创造性学习的智识和协作网络。
广州美术学院对于生态议题的研究路径建立在实践性、参与性艺术的路径之上,依托学院本身和跨机构合作所建立的资源,发展出对广州本地、延伸至东南亚以及“全球南方”的学术与艺术实践面貌。广州美术学院自2024年开启的通识课教学改革,将社会调研课程设置为学院教育更新的核心现场,从任课教师到学生纷纷走出课堂,来到村落与自然等“开放的课堂”之中,部分课程正计划与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等科研园所展开合作。作为大学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在新冠疫情期间发起“泛东南亚三年展”也将对地域研究的思考延伸到生态和环境的角度之中,并尝试打破艺术与多学科之间的知识边界。第一届“泛东南亚三年展”的主题展览“榴莲·榴莲:作为方法论的区域艺术研究”以“榴莲”这一地方物种串联起以东南亚华侨艺术家为代表的离散个体命运与地方历史的变迁,展览还从博物学/自然史的认知和发展过程,来挑战科学知识与在地知识、中心与边缘的二元阶序。不久之前启幕的第二届“泛东南亚三年展”的主题展览之一“我们的目光——艺术、人类学与亚洲映像”也探讨了环境事件、生态建设运动与地区发展间交错的关系。此外,近期展出的“菠萝的记忆:超越人类世视角下的热带水果全球史学术文献展”“RestART:广州/巴里艺术奖——城市性、生态与社区”,以及“群岛讲堂”系列讲座之“生态共情、生态艺术与生态行动:社会参与艺术如何促进可持续未来”等项目,也各自展开了艺术进入生态与地方这组议题的不同角度。
《艺术新闻》近年来密切关注艺术界对于生态与环境问题的回应,并推动艺术实践与社会科学、生态学之间的跨领域交流,通过一系列出版物、论坛及展览,关注国内外艺术家、策展人、艺术组织和机构如何从不同角度如何生态与环境问题,汇聚拥有不同学科与实践背景的践行者与思想者,力图寻求跨学科的共识;并先后出版有《生态告急,艺术何为》《正在到来的绿色文艺复兴》《蘑菇之语:编织汇聚艺术与科学的生命互联》等多期专题报道,发起了“正在到来的绿色文艺复兴:一场艺术与科学的对话”(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1)《可持续的博物馆,可持续的艺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3)等一系列论坛,并策划关注物种多样性的展览“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网络”(昆明当代美术馆,2022)。2023年,《艺术新闻》在此前一系列项目的实践基础上,将工作路径延伸至培育及扶持新世代生态艺术创作者之上,并与中国高校和艺术机构展开深度合作,关注生态认知的跨学科重构,以及创作的过程性,贯穿2023年、2024年的第一届“永续之籽”教育计划面向入选高校学员,展开了共学交流与创作支持项目,并在入选作品基础上举办主题展览和艺术驻留等一系列项目。2025年开启的第二届“永续之籽”教育计划将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院联合举办,延展交流共学项目的研学时间,着眼于栖息之地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进一步发掘国内新一代生态艺术实践者的创作和思考能量。
赵仁辉是2024年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新加坡馆的代表。近期展览包括:“见·森林”(新加坡美术馆,2025)、“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新加坡馆:见·森林”(2024)、第14届光州双年展(2023)、第一届北京艺术双年展(2022)、“森林研究所”(吉门营房艺术园区,新加坡,2022)、第10届釜山双年展(2020)、第6届新加坡双年展(2019)、“界线”(鸭绿江美术馆,丹东,2019)、“影响”(橙县艺术博物馆,洛杉矶,2019)、“观察,实验,归档”(桑德兰博物馆与冬季花园,伦敦,2019)、第9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澳大利亚,2018)、第11届台北双年展(2018)、第17届雅加达双年展(2017)、第7届莫斯科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2017)、第20届悉尼双年展(2016)。
他的作品在2009年荣获了大华银行年度之画(新加坡),在2011年赢得了由伦敦艺术大学举办的德意志银行奖。2010年,他被授予由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颁发给青年艺术家的国家最高奖项青年艺术家奖。2017年入围了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2019年,他凭第六届新加坡双年展的作品入选第12届贝尼塞奖。他在2020年荣获了第一届Silvana S. 基金委托奖以及2021年第44回写真新世纪的优秀奖。
拉查蓬·乔楚伊(Rachaporn Choochuey)是一位曼谷建筑师,在曼谷朱拉隆功大学获得建筑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在东京大学获得建筑史博士学位。她曾任教于朱拉隆功大学,后担任耶鲁大学建筑学院(2022)和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设计学院 (2024) 的客座教授。2009 年,她是位于曼谷的all(zone) 工作室的共同创始人,这家工作室的灵感源自热带大都市的活力。他们的作品亦探索当代乡土设计,通过实验和趣味性,创造出轻盈、适应性强的空间。all(zone)工作室在国际上声誉卓著,与诸多著名机构及场馆均有展览及项目合作。2016年,all(zone)设计建造了泰国首家当代艺术博物馆,即清迈当代艺术博物馆,该馆于2017年荣获亚太地区最佳新博物馆奖。2019年,all(zone)入选“Domus年度全球100+最佳建筑事务所”。2022年,all(zone)接受委任设计了墨尔本的MPavilion。2025年,all(zone)受邀参加第19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并被委任进行第15届上海双年展的展陈设计工作。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视觉人类学、华南研究和社会参与式艺术实践等。陈晓阳的项目及作品多以被遮蔽的社群历史与现实展开,长期与志愿者组织、教育机构、博物馆和公益组织合作,参与发起“蓝田计划”“南亭研究”“源美术馆”等社会参与式项目,持续关注华南区域文化的研究、传播与再造。长期从事艺术与人类学结合的跨学科社会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代表著作《再造祖先图像:一项华南宗族民族志的考察》获2022年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十大好书奖。近年研究重点转向以人类学、文化史及参与式发展的视角,探索新的美术馆实践与策展研究,关注跨文化交流史与离散群体的艺术,策划“新传统的再发明:作为灵感、遗产与生产的区域民间美术”(2020) “翻山越海:刘博智缅甸华人文化摄影展”(2021) “季风有信:蔡里安与20世纪上半叶东南亚华侨的现实叙事”(2023) “榴莲·榴莲:作为方法论的区域艺术研究”(2023)“我们的目光:艺术、人类学与亚洲映像”(2025)。负责泛东南亚三年展系列的统筹与策划。
迄今在英文SCI及中文期刊发表论文约80篇。主编、参编著作或教材16部,其中《生命的时钟》《走出地球的生命》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生命起源与进化专业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曾)、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生物节律分会副会长、中国宇航学会航天医学工程与空间生物学专委会委员,Sci Rep杂志编委(曾),《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编委。长期开展科普活动,获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19、2020年度先进科普个人称号,指导学生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创新类)、2024国际空间科学与载荷大赛铜奖及最佳展示单项奖、全国高等学校第四届细胞生物学“创意课堂”大赛“创意之星”作品奖等。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博士。曾经发表论文多篇,译有《城市里的陌生人》《社会科学写作指南》。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人类学、伦理人类学、生命与死亡观念、爱情与亲密关系。同时从事人类学当代理论及民族志方法的教学工作。近年来关注中国城镇居民的生命和健康观念重塑,试图理解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重新实践并达成生命的“善好”(good)与“福祉”(wellbeing)。此外还致力于各类思想学术的跨代际对话、交流活动,试图分析和介入当下青年群体所关注和体验到的精神困境。袁长庚最新的研究题目聚焦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跨物种照护实践,以及人与非人生命之间的伦理关系重构。
陆思培,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围绕艺术的公共实践展开教学、写作、协作、展览等工作。博士毕业于英国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学院,文章见于《Journal of the British Academy》《Museum Worlds》《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The Future of Museum and Gallery Design》《新美术馆学》《画刊》《水象》《博物院》《信睿周报》《歧路批评》等;出版编著《五艺中心与朋友们》,译著《无为而为:机制批判的生与死》等。她也是要作者之一。她于近期策划了2024和地在创社会参与式艺术专题研究(onecasefurther.notion.site);丰年庆“远野近乡”系列放映、“熟荒地”专题分享(2021-2023);“病中行”(CEF实验影像中心×上海复星艺术中心,2023);“首届泛东南亚三年展项目三:关于参与式艺术的两种回应”之“穿针引线”(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2021-2023)等。
她担任欧盟科技艺术奖(STARTS)、ISEA、Leonardo等机构(刊物)的国际顾问/审稿人等。她策划或参与策划的展览及项目包括“准自然——生物艺术、边界与实验室”(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北京,2019),“林茨电子艺术节四十周年文献展”(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深圳,2019),“竹子作为方法”(东平国家森林公园竹藤园,上海,2021),“看见万物”(天目里美术馆驻留中心,杭州,2024)等。她亦曾策划多场科技人文跨界论坛/工作坊,包括 “可编辑的未来——基因编辑的技术、哲学、法律和艺术维度”(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控制论、艺术与数字文化”(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生物艺术工作坊”(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微生物艺术工作坊”(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等。她即将出版“泛生物艺术译丛”多本译作。
何伊宁是《浮屿》与《星辉》两种文集的发起人,其参与撰写、编辑及翻译的出版物包括《劳特利奇摄影、表征与社会正义》《记忆寓所》及《港口与影像》系列等二十余种。她过往策划的展览包括“解殖的目光”(歌德学院,北京,2025)、“相地堪舆”(广东时代美术馆,广州,2024)、“港口与影像”系列(中国港口博物馆,宁波,2017/2019/2022)、“想像中国”(布雷达大教堂,2020)、“记忆寓所”(OCAT研究中心,北京,2018)等。何伊宁是第八届新加坡国际摄影节(2022),第三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2018)的联合策展人。
龙盼,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系,获硕士学位。现生活于江西,近年工作常发生于中国西南与西北地区。她的创作基于对不同现场的走访调查,也基于在实验室中与生物媒介合作。而真菌、植物是其主要合作对象,她曾通过 “植物冶金学”和“真菌降解”“植物制釉”等生物技术将环境中不可见的异化变得可见。她的研究方向为通过非人生物视角解读当代工业社会下人类的生存与环境之间更深层的、往往被忽视的关系,以探索和呈现人类所处的整个生命网络的“秘密对应”。
近年她的长期项目包括:迪庆山中矿物与林下物种纠葛的“出走神川”(2022-)、通过制釉将植物作为环境指示器的“千叶集”(2022-);近期个人展览“尘间涌流”(CAC,上海,2022);参与的群展包括莫斯科环境双年展(2025),“脉冲重力”(506画廊, 巴西阿雷格里港,2025),“可见与不可见的信号”(激进线年克劳德亲王基金会&歌德学院授予的应对环境变化导师奖,2022年由佳士得赞助的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女性青年艺术家资助计划”等,并于2024年受瑞士文化基金会支持赴瑞士进行调查之旅。作品将收录于《艺术与生态影响:当代艺术家的环境实践指南》(Mary Mattingly主编,耶鲁出版社,2027)。
近年来,他的长期项目包括与跨境族群莽人相关的“陌生地形”(Strange Terrains,2013-),与滇越铁路相关的“致海洋”(To the Ocean,2018-),与流动及口传文学传统相关的“云南故事集”(Tales about the South of Clouds,2021-),以及聚焦于道路系统与其间行动者的项目“叠层与漂砾”(Stratums and Erratics, 2022-)等。他的作品曾参加“为何凝望动物:重新审视我们的旅伴”(雅典国家当代艺术博物馆,2025)、第15届光州双年展(2024)、第三届泰国双年展(2023)、第一届北京艺术双年展(2022)、 “关键带”(卡尔斯鲁厄媒体与艺术中心,2020)等展览,并被路易斯安娜现代艺术博物馆、中国港口博物馆等机构永久收藏。
曹明浩&陈建军,艺术家、跨学科研究者,目前在成都生活和工作。他们的实践以研究为基础,注重过程和双向性合作。他们致力于万物现实和生存的对话关系,并从水的物质生态和人类社会的环境现实在当代的一种复杂的中间关系,一个中空的空间出发,探究生态历史的流变与未来的再想象。该中空空间既不是以反应式的被动模式去保护“水”,也不是一种只强调人类社会的生存的保守观点,而是我们如何重建对未来的重新想象,以及物质生态和人类社会之间的无数可能性。他们以不同的视觉叙事、持续性艺术实践形成万物之间的连结动力。
他们参与的展览包括:“青蛇:女性中心的生态学”(大馆当代美术馆,香港,2023)、第15届卡塞尔文献展(2022)、“反思自然”(马德雷博物馆,那不勒斯,2021)、第13届上海双年展(2020)、“COSMOPOLIS #2.0:反思人类”(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2019)、“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成都,2018)等。他们曾获得2024-2025年“文化连线年度蔡冠深基金会当代艺术奖、同时也是巴黎国际艺术城2020年的获奖者。曹明浩和陈建军2023年受邀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杰出视觉艺术家访问。作品曾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
王美钦,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inghamton)艺术史博士,2007年至今执教于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Northridge),现为该校艺术系教授,主要讲授亚洲艺术通史和中国、日本和韩国艺术通史。作为艺术史研究者,她侧重于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和书写,主要阐释其在全球化、商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的发展形态,近年来着重研究东亚地区的社会参与式艺术及其他相关课题如公共艺术、乡建艺术、行动主义艺术和生态艺术。
陈晓阳,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视觉人类学、华南研究和社会参与式艺术实践等。陈晓阳的项目及作品多以被遮蔽的社群历史与现实展开,长期与志愿者组织、教育机构、博物馆和公益组织合作,参与发起“蓝田计划”“南亭研究”“源美术馆”等社会参与式项目,持续关注华南区域文化的研究、传播与再造。长期从事艺术与人类学结合的跨学科社会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代表著作《再造祖先图像:一项华南宗族民族志的考察》获2022年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十大好书奖。近年研究重点转向以人类学、文化史及参与式发展的视角,探索新的美术馆实践与策展研究,关注跨文化交流史与离散群体的艺术,策划“新传统的再发明:作为灵感、遗产与生产的区域民间美术”(2020) “翻山越海:刘博智缅甸华人文化摄影展”(2021) “季风有信:蔡里安与20世纪上半叶东南亚华侨的现实叙事”(2023) “榴莲·榴莲:作为方法论的区域艺术研究”(2023)“我们的目光:艺术、人类学与亚洲映像”(2025)。负责泛东南亚三年展系列的统筹与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