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娱乐场-Venetian Macao Casino(访问: hash.cyou 领取999USDT)
1913年,鲁迅先生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阐述了美术的目的与致用是“可以表见文化”“可以辅翼道德”“可以救援经济”。1928年4月,蔡元培先生在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开学式上明确提出,要“以爱美的心,真正地完成人们的生活”;同年6月,他又在学院公布的《国立艺术院组织大纲》中强调:“这个学校有三个任务:一是培养专门艺术人才;二是倡导艺术运动;三是促进社会美育。”在民族危难之际,作为革命家与教育家的蔡元培先生,将目光聚焦到新人的养成,聚焦到人之生活的建设,希望以美育代宗教,要以纯粹的美唤醒人心。
近百年过去了,我们的美育无论是知识上的扫盲,还是美学上的提升,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社会美育的意义也发生了一些变化。1928年的美育对中国社会的意义更多是启迪人心的修养之学,而当下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美丽中国”,在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下的地方发展和社会建设面临着新的时代命题,也为艺术教育工作者、人文艺术工作者赋予了沉甸甸的历史任务。美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是修养之学,更是创新力量,需要以艺术创造、文化创新、社会美育来塑造民众的审美情趣,使之成为一种推动社会创新、实现共同富裕的能量。
在当今时代,除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传统公共文化机构之外,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发展催生了各类新文化空间,文化艺术的生产方式和传播形式日渐丰富多元,人们对文化生活业态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所有这些新空间、新形式、新业态又通过互联网而交叉融合,这对美育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可以发展线上传播手段,建立美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以扩大优质美育教育资源覆盖面,如开发《名画百幅》《名帖百帧》《名筑百庄》《名物百尊》等国家级文化精品数字内容,坚持开展面向社会全体的艺术实践活动,打造艺术教育的多媒体“金课”集群,供给遍布省、市、乡、镇等社会毛细血管的艺术体验中心网络,打造融合线上线下、渗透社会基底的社会美育大平台。
中国文艺有悠久的采风传统,倡导艺术家走出方寸天地,深入社会,体验生活。这一传统最早可以上溯至先秦时代,并且在革命文艺中发扬光大。新中国成立后,几乎所有艺术院校都在教学体系中设置了“下乡采风”类课程,赋能乡村振兴,再造美的现场。艺术采风,组织青年从艺者走出校园,走向大山大水、名胜古迹,走近经典和艺术大师,走向创造性和诗意心灵生发的现场,可以打开青年视野,拓宽他们的审美空间,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知文化与艺术魅力。由此,广大师生不但能成为美的鉴赏者、文化的消费者,更能成为美的生成者、文化的创造者。
近年来,中国美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教育理念,把传统的下乡采风转换成为“以乡土为学院”的教育方法,扎根乡土最深处、奔赴社会最前线,创造与人民感同身受的艺术。例如,构建“以美扶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帮扶模式,支援四川小凉山,持续十余年实施“千村千生”基层服务计划,广泛开展“艺公益”志愿服务活动,用艺术点亮乡村,累计4800余名师生志愿者开展了各层次的社会美育服务;推出“国美夜校”等终身美育平台,开展高品质、广覆盖的公教活动;打造“乡村艺课”,线余个乡村学校,获中国乡村美育十佳案例奖,等等。
我们要打通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的“围墙”,完善家庭和社会的美育环境建设,让各级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音乐厅、戏院剧场等公共文化机构成为社会美育的课堂,让社区、乡村成为社会美育的重要阵地,在“家门口”服务青年、引导青年,让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成为教书育人的丰厚资源,在润物无声中以德铸美、以美铸品,真正以中华美学精神涵育时代新人。同时,健全美育工作的体制机制,树立终身美育观念,构建贯通“儿童启蒙”“青年时尚需求”“老年修身养性”艺术教育的全过程、全覆盖的美育体系,让美育成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推动原始创新能力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