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娱乐场-Venetian Macao Casino(访问: hash.cyou 领取999USDT)
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贝贝特“文学纪念碑”丛书最近推出的《拜伦传:传记与传奇》中,传记作家菲奥娜·麦卡锡评论拜伦 “无处不在,却无影无踪”,但他的回响依然存在,于是她花了五年时间追随拜伦的足迹,“前往威尼斯、罗马、拉文纳、比萨、热那亚、雅典和迈索隆吉翁,以及他度过童年的城市阿伯丁”,只为探查是什么原因在背后驱动着拜伦做出每一次的抉择。这部传记的英文版于2014年问世,简体中文版由董伊教授精心翻译。
拜伦在现实中“生活在夹缝中”,导致他的文字闪烁其词。这种各方面的不安全感让他沦落到了社会的边缘,这反而方便了他直抒胸臆。他无处不在,却无影无踪:英国贵族和欧洲流浪汉;失去了土地的地主;上议院心怀不满的演说家;放弃了英格兰,自认为是无国籍的游民,穿着拉德克利夫夫人的斗篷在威尼斯这儿住两天、那儿住两天;盘算着去南美种地,虽说这是对新生活的向往,但不切实际。在“国际主义者”这个词出现之前,拜伦就是一个国际主义者,正是他自相矛盾的天性、游离不定的思绪、作品中的多声部,将他与今天种种错乱的生活观念联系在一起。
他的故事过于盘根错节,就像一部宏大的戏剧,为他的同代人与后代人上演着人性的罪与恶。其作品《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颠覆性是势不可挡的,是必然的。拜伦以这部作品开启了一个新的百年,这是浪漫派用创造力颠覆权威的百年。整个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欧洲读者已然把拜伦看成“恰尔德·哈洛尔德”,“他们把生活中的拜伦和诗歌中的拜伦想象成了一个奇人,一个神秘的人”,或是“地狱诗人”。马里奥·普拉兹称其为“宿命之子”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