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娱乐场-Venetian Macao Casino(访问: hash.cyou 领取999USDT)
每个人对国家都有一份应尽的责任,航天人以航天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报效国家。对中国这样一个曾经有过数千年灿烂文明却在近代饱受列强的国家来说,航天事业的开拓与发展具有尤为特殊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美国休斯公司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一位在电视上看到这一消息的海外华人由衷地感慨道:“中国的卫星能打多高,海外华人的头就能抬多高。”稍加品味,即可读出其中的深意:一方面,航天事业的发展是国家在战略和尖端科技层面的总体实力不断提升的重要象征;另一方面,中国在航天这个最尖端的综合性高科技领域的成功,无疑会使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大为提升。只有放眼一百七十多年来充满坎坷艰辛的中国现代化历程,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才能深切体味出从“处处不如人”到“别人办得到,我们也能办得到,甚至还能做得更好”的天壤之别。
不论是个人与群体,还是民族与国家,都应该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独立自主是一个民族与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而要实现独立自主首先必须自立自强,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求生存、谋发展,一味依赖他人最终必然丧失自主性——这就是“自力更生”的基本精神内涵。早在1935年,主席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就曾明确提出“自力更生”的思想:“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面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冷战格局和西方的技术封锁,中国航天人从一开始就强调了自力更生的精神。这与其说是一种迫不得已的被动选择,不如说是一种建立在清晰认知之上的主动战略抉择。1956年10月,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时,即提出以“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作为五院的建院方针,并强调我们不排除在互利原则下的外援,但立足点必须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像我们这样的大国,特别是搞国防尖端行业,如果把立足点放在外援上,必然造成研制系统的依附性,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因此,在准备接受苏联可能的援助时,十分清醒地指出,我们的导弹研究,苏联帮助也搞,不帮助也搞。周恩来总理也曾明确强调:“国内建设是以国内力量为主还是以国外援助为主?我们的回答是以国内力量为主,即自力更生为主。小国应该这样,有四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更应该这样。毫无疑问,生产建设上要自力更生,政治上要独立自主。”
经过努力争取到苏联在液体导弹技术方面的援助以后,我国就把仿制作为“爬楼梯”的第一步。在仿制过程中,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要求科研人员充分利用争取到的外援,虚心向苏联专家学习。当时针对某些轻视仿制,认为“与其仿制,不如自己设计”的思想,严肃地指出:“要先学会走路,然后再学跑步。像爬楼梯一样,爬完了第一层,才能爬第二层。”并明确指示仿制的目的是为了独创,但必须在仿制中把技术吃透,从而形象地揭示了仿制与独创的辩证关系。在具体仿制中,国防部五院又强调结合我国国情,不要照套照搬。要求通过学习、仿制,认真消化苏联图纸的设计思想、工艺技术、材料性能及系统之间、元组件之间的关系,同时抓紧“反设计”和下一个型号的论证工作,为转入自行设计创造条件。中国航天人克服困难,经过三年努力后,1960年近程导弹试验成功,标志着仿制阶段结束,开始进入自行设计阶段。
一个人在行动上的自立、自强与信念上的自信、自豪,往往相互支撑和相互激励,国家和民族也是如此。在我国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中国航天人凭着一股“不信中国人不行”的信念,依靠自力更生的精神,奋发图强,大力协同,勇于登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1958年6月,主席在一项批示中指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主席所说的“迷信”主要指的是,只看到现有情况下的消极因素,只从本本、教条和浅尝辄止的经验出发,会被一时的表象所迷惑,丧失自信而迷信他人。破除迷信就是要坚定自力更生的信念并付诸实践,用主动的努力和创造扭转劣势。
中国航天发展最为重要的精神力量就是勇于破除对发达国家的迷信心理,坚信能够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发展我国航天事业。1960年,苏联撤走专家、断绝援助,加之国家经济陷入困境,进入冲刺阶段的导弹仿制工作遇到极大的困难。对此,主席明确指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尖端不能放松,更不能下马。”逼上梁山的航天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在苏联撤走专家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就成功发射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近程导弹,拿出了中国的“争气弹”。经过六十年的奋斗,从仿制到自行设计,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航天人用自立自强的实际行动,彻底破除了中国人不如外国人的迷信。
事实上,在国家竞争中,要想在一些关键领域不受制于人,尽早以自力更生的行动打破“我不如人”的迷信,往往是唯一的选择。以导航卫星为例,美国有-PS,俄罗斯有“格洛纳斯”,欧盟正在部署“伽利略”,它们覆盖全球,只要有终端就可以免费接收到导航信号,为什么中国还要搞“北斗”呢?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孙家栋指出:“和平时期,我们当然可以用别人的。可一旦出现不可控局势,别人的信号全部中断,难道让我们所有相关的军民设施全部失灵?我们必须未雨绸缪。”
在仿制苏联援助的“543”导弹型号时,研究助推器双基药柱的技术人员负责探索研制复合推进剂。当向苏联专家请教遭到了冷遇之后,他们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展复合推进剂的研究。从情报资料上了解到美国是用一种合成的聚硫橡胶做黏接剂进行制作的,于是他们就瞄准这个方向,兵分三路与外单位进行协作,逐步积累经验,初步认识了固体推进剂的性能。他们靠试管烧杯用十个手指捏制出了第一根聚硫橡胶的小药条。在1959年的庆祝国庆大会上,当他们点燃了这一小根药条作为献礼时,全场为之轰动。这次试验的成功,虽然离固体发动机的研制成功还有很长的距离,但毕竟实现了零的突破,充分显示了中国航天人有自立于世界之林的志气和能力。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荣光与否不单靠自我的感觉与评价,更在于它的光荣与梦想能否赢得世界各国的认同、欣赏、钦佩甚至敬畏。自力更生的精神既是打造国家自立自强的利器和提升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最强有力的发动机,更是让一个民族和国家赢得世界声誉和他国尊重的软实力和精神魅力所在。“天助自助者”,其言外之意就是说,自力更生者值得尊重,依赖他人者难免受鄙视。换言之,在当今世界日益激烈的大国竞争之中,其他大国对于中国依靠自力更生所取得的成就固然有“酸葡萄”的心理,甚至会加大制衡力度,但在他们的内心,却会将我们当做值得敬畏的对手。
反复告诫第一代航天人“尖端技术是买不来的”,航天专家任新民对此深有体会。1978年他率领代表团赴美参观访问,美国国家航天局局长明确地告诉他:“氢氧发动机是美国国家技术机密,不能看,也不能谈。”去日本时,也被告知“H-2火箭不能与中国谈合作或交流”,在欧洲也遇到类似的“遭遇”。他在回忆文章中颇为感慨地指出:“这充分说明:你的技术没到那一水平,人家是不会与你交流合作的。到后来我们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研制成功了,日本人和法国人都主动找上门来,研讨氢氧发动机的技术问题。”后来,美国宇航专家在参观中国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时,对中国人自己摸索出来的技术感到十分惊讶和新鲜,不禁赞叹:“中国人搞的有特色,也很巧妙。”就这样,任新民等航天人深切地感受到,中国航天是能够走出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的。
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第三级动力装置采用的是氢氧发动机,以液氢液氧为推进剂。超低温技术是一项复杂的技术,而我国超低温技术基础薄弱,要在短时间内研制成功,无论在技术上还是材料设备、工艺设计方面都遇到很大困难。在1978年的一次氢氧文氏管和氢泵台的调试中,发生了严重的爆炸和起火事故,当场有10人受伤,他们有的烧伤了脸,有的烧掉了头发和眉毛,有的被气浪击成了脑震荡。同年3月在调试氢泵试验台时,又发生大火,火势直冲十米多高。然而这一系列事故,并未动摇科研人员攻关的决心。“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为了掌握氢氧发动机技术,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事故中总结经验教训,掌握了液氢的安全排放和防爆等知识,发扬连续作战精神,在1979年获得氢氧发动机整机750秒试车成功。此后,在氢氧发动机试车中,因涡轮泵轴承过热引起损坏,为解决超低温高速轴承相关技术问题,科研人员反复试验,连续作战7个月,终于研制出满足性能要求的优良轴承。不久,又发生了液氢泄漏起火问题,他们不顾盛夏的酷热和连续加班的疲劳,提出了防漏的10项综合措施,彻底解决了泄漏问题。此后又相继解决了涡轮泵次同步共振和“缩火”问题。从1978年9月氢氧发动机整机50秒试车到1983年8月全系统试车圆满成功,经历了整整5个年头。今天人们都分享到了通信卫星上天后的喜悦,但难以想到,这些研制者在奋力拼搏连续作战过程中的艰辛劳苦!